全民參與的“除四害”運動起源(一)
20世紀五六十年代,舉國上下開展了以 “除四害”(老鼠、麻雀、蒼蠅、蚊子,1960年后以臭蟲取代麻雀)為核心的愛國衛生運動。說起“除四害”,親歷過的人應該都有難以忘卻的記憶:清晨,大家拿著長竹竿、汽槍等爬上房頂,手執旗子、掃帚吆喝著,敲打鑼鼓和臉盆追趕麻雀;家家戶戶用開水灌老鼠洞;用六六粉熏蚊子;集體去廁所、菜場等場所捕滅蒼蠅……這場運動不僅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,也給一個高度政治化的衛生制度貼上了鮮明的時代標簽。
因反細菌戰興起
“蒼蠅蚊蟲傳疾病,老鼠麻雀偷食糧,六萬萬人民齊上陣(嗯),一定要把它們消滅光!”這首歌謠描述的便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的“除四害”運動。
很多人認為“除四害”是1958年“大躍進”的產物,其實不然,早在1952年,“除四害,講衛生”就開展起來了。朝鮮戰爭中,美國實施細菌戰,帶毒昆蟲也灑落到了我國東北地區,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。對此,中國政府嚴重抗議,并于1952年3月14日的政務院第128次會議上,決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,后改為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,周恩來總理任主任,領導和組織反細菌戰。由于這個運動的直接目的是反對美國的細菌戰爭,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,中央就把這個運動定名為愛國衛生運動。
本文作者 閆樹軍
《炎黃春秋》編輯出版上一篇: 中央空調供需形勢前景 下一篇: 蟑螂消殺防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