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實客觀是第三方檢測的生命線
據《新民晚報》等媒體報道,近日,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化妝品監督抽檢質量公告顯示,名創優品(廣州)有限責任公司代理的一款“一步可剝指甲油”產品,三氯甲烷含量嚴重超標。隨后經企業申請,深圳市藥品檢驗研究院對該產品進行了復檢,結果仍不合格。9月27日,名創優品表示,企業委托“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”兩次復檢結果均為合格。上海市靜安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,目前,事情還在辦理過程中,會依法依規對經營企業進行查處。
“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”檢測的結果是合格,而監管部門多次抽檢、復檢均不合格,這其中到底出了什么問題?檢測的標準、方法不一致?還是有什么其他貓膩?拋開具體是非,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權威性、檢測結果的準確性,更值得關注。
隨著消費者對于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,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檢驗檢測開始介入消費服務領域。這些檢驗檢測有些是商家為了招徠顧客主動去做,并向消費者提供檢驗檢測報告,有些是消費者為了圖省心、安心要求商家提供相應檢測結果。但這些第三方檢測機構都靠譜嗎?夠權威嗎?
此前便有媒體曝光過第三方檢測機構的一些劣跡,比如,珠寶鑒定證書將“假玉”認定為“寶玉”,家電節能標識只要給錢就能申請,汽車性能評估結果可以按照申請方要求隨便填寫……
應該說,第三方檢驗檢測是一種門檻較高的專業技術性服務,對于檢測機構的資質及其認定活動,應該有嚴格的限制和監管,但現實中,消費者往往難以獲知獲取相關知識和具體檢測流程,而監管部門可能力不從心,以至于一些檢測機構可能為了利益而在檢測及相關報告上做手腳。
如何保證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準確性、權威性?對其資質的認證,檢測活動的監督又該如何進行?
為保證檢驗檢測數據的真實、準確、完整,一些地方曾出臺地方性檢驗檢測條例,比如要求相關機構主動向消費者展示其資質證書、認可證書,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可供消費者查驗;檢測結果應該在合理時間內留存,以便存在異議時可以溯源;對于在檢驗檢測中造假的情況,除了責令改正、罰款外,還規定了從業禁止的條款,等等。
該文章轉載于網絡
上一篇: 最新《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》 下一篇: 油煙機為什么要清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