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民參與的“除四害”運動(三)
給麻雀“平反”
麻雀是怎么成為“四害”中的老二的?
毛澤東在起草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時,聽到一些地方反映“麻雀成群,禍害莊稼,一起一落,糧食上萬”。毛澤東出身農村,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,于是決定麻雀同老鼠、蒼蠅、蚊子一起,作為必須除之而后快的“四害”之一。
據不完全統計,1958年全國共捕殺麻雀2.1億余只。但不久惡果出現了,1959年春,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樹木發生了嚴重的蟲災,人行道兩側的樹木葉子幾乎全部被害蟲吃光了。
一些科學家開始要求為麻雀“平反”。1956年秋,在青島舉行的中國動物學會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,召開了一次關于麻雀問題的討淪會。幾位科學家作了發言,認為麻雀在某些季節確實有害,但更多的時間是有益的,反對消滅麻雀。
1959年上半年,針對“大躍進”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存在的問題,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開展了糾“左”工作,知識界沉悶的氣氛也有所緩和。以郭沫若為首的一批歷史學家發表文章為曹操“翻案”。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京華趁勢說,既然曹操可以“翻案”,麻雀為什么不能平反?
1959年11月27日,中國科學院以黨組書記張勁夫的名義,以反映科學家不同意見的方式,寫了《關于麻雀益害問題向主席的報告》,送請胡喬木轉報毛澤東。隨《報告》附送了一份《有關麻雀益害問題的一些資料》,《資料》共3個部分:一、外國關于麻雀問題的幾個歷史事例;二、目前國外科學家的一些看法;三、我國科學家的一些看法,扼要介紹了朱冼、馮德培、張香桐和鄭作新4位生物學家反對消滅麻雀的意見。毛澤東看到報告后批示:各同志,這個報告作為中央杭州會議文件之十八給與會者。
1960年,由有關國家機關和科研單位人員組成、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童第周任負責人的“麻雀研究工作協調小組”成立。在協調小組開展工作時,毛澤東在3月18日起草的《中共中央關于衛生工作的指示》中提出:麻雀不要打了,代之以臭蟲,口號是“除掉老鼠、臭蟲、蒼蠅、蚊子”。
毛澤東尊重科學尊重歷史,收回了滅雀的命令,雖然這個過程顯得長了一些,但不管用什么形式糾正自己的失誤,總是令人高興并受人敬重的。一些生物學家從1955年冬開始為麻雀的命運而抗爭,在1960年春成功為麻雀“翻案”,他們為了真理敢冒風險、鍥而不舍進言的精神難能可貴,歷史應該記下他們的功勛。
本文作者 閆樹軍
《炎黃春秋》編輯出版上一篇: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 下一篇: 清洗油煙機的注意事項